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院长 > 喃喃自语 
行好事
作者:admin 发布日期:2020-03-16 来源:本站

行好事0316.mp3

阿弥陀佛,大家好!抗战“疫”情以来,每天都有感人的故事传来,深受大爱大勇精神之鼓舞,深深随喜人们所做的一切善法功德!让我们坚持:存好心、说好话、行好事!每天努力,日日进步!


今天我们来谈谈: 

 

行好事

 

贤善之士为切实利益社会、慈济众生,不仅“存好心”、“说好话”,而且也身体力行地“行好事”。 


行好事



  

好事是指被大众称赞、歌颂、宣传,对社会有利益之事。

 

印光大师解释:“行好事者,认真行孝亲、敬兄、睦族、化俗之事。凡诵经、礼佛、念佛、拜忏各佛事,必须身心恭敬。”这是说,行好事离不开孝敬父母、恭敬兄长,和睦亲族、以德化俗等;作为佛弟子,则应至诚恭敬诵经、礼佛、念佛、拜忏等。总括而言,即“敦伦尽分”。 



敦伦尽分



  

“敦”是敬重、相应、符合之义;“伦”是伦理道德,如“父子有亲、君臣有义、长幼有序、朋友有信”;“尽”是恪守、竭力做到之义;“分”指本分、职责。合起来说,就是应当以至诚崇敬之心,尊奉高尚的伦理道德,尽职尽责地履行自己的本分义务

 

为落实“敦伦尽分”,儒家以三纲五常为行为准则,佛教以五戒十善为道德基础,新时代以“爱国、敬业、诚信、友善”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。在此基础上躬行实践,最终成就完美的“知行合一”。 

知行合一



  

王阳明,明代著名的思想家、文学家、哲学家和军事家,世称“三立完人(立德、立功、立言)”。他提出的“知行合一”,是道德修养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,强调良知与行为高度融合统一。意即:知乃行之先导,行则知之实践。不仅要认识(知),尤其应当实践(行),只有把“知”和“行”统一起来,才能称得上完美的“善”。

 

远观历代圣人贤哲:从孔子“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”到孟子“仰不愧于天,俯不怍(惭愧)于人”;复由诸葛亮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”至范仲淹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……无一不是心系国家人民的嘉德懿行

 

近看眼前抗“疫”英豪:年长德高的专家,带领团队率先奔赴战“疫”前线,以实际行动展示了院士的专业、战士的勇猛和担当。疫情爆发后,来自全国各地的三万多名医护人员逆行而上,赶往武汉全力援助。他们不顾个人安危,勇敢地冲锋陷阵在最危险的地方,以大无畏的精神、精湛的医术、认真负责的态度,为全国人民献出了赤胆忠心,生动地诠释了“白衣天使”、“医者仁心”的美名。还有奋战在抗“疫”前线难以计数的志愿者,来自全世界向疫情灾区捐款、捐物、捐技术的捐献者,以及为防止传播病毒自觉“禁足”家中的亿万人民。现又有中国医疗专家等支援意大利等抗“疫”……道不尽的感人事迹,无一不是英雄之行、豪杰之举

 

从古至今,“知行合一”的实践者又都是“求真、求实”的典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