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院长 > 喃喃自语 
学习《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》一一三
作者:admin 发布日期:2024-01-23 来源:本站

学习《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》一一三.mp3


阿弥陀佛,大家好!又是一天相互学习鼓励的时候。

 

我们继续学习《在家备览》。今天接着来看第二章“受随同异”的第一节——解释受体与随行的名义。



备览  业疏续云:“问:愿行相依,犹如轮翅。持可顺受,犯岂名随?答:随有两种,持犯乃异,俱从受后而生。行兼善恶,皆由受故。相从目之为随戒也。



《备览》继续引《羯磨疏》的文问道:受戒时由缘境发心而感发的戒体和依于戒体所建立的随行,二者之间相互依存,犹如车的两轮以及鸟的两个翅膀,缺一不可。既然只有持戒才能顺应于本所受的戒体,犯戒便与戒体相违,那么犯戒又怎能名为“随戒(随行)”呢?

 

回答:前面已经说过,随行有染净两种,即持戒和犯戒。二者虽然不同,但都是从受戒之后才生起的随行。随行虽然兼具善行和恶行,但都是由于有了受体才产生出现的,相从于受体来说,所以称之为随行(随戒)。



济缘释云:“问中,难前随中通犯。车轮鸟翅两不可亏,可喻愿行必须相副。答中,顺违虽异,同望本受,俱名随戒。”



《济缘记》解释说:疏文的问辞,是诘难前面提到的随行通于犯戒的情况。车的两轮和鸟的双翼都是缺一不可的,这是比喻戒体和随行必须相辅相成。答辞中说,随顺或者乖违于受体的行为虽然不同,但对望于本所受的戒体来说,都名为随戒(随行)。



备览  业疏续云:“问:无作名者,可是戒收。随作乃是后时缘护,但应名善,何得名戒?答:戒是警心,始终缘具,愿行成就,方名圆德。要从始心,及终行副,皆符戒禁,顺成受故。不名独善,由境周统也。



接着,《备览》又引了《羯磨疏》的一则问答。

 

问:“无作”这一名义,属于“戒”所收摄。而随行当中的作戒,乃是受戒后遇境逢缘生起的护戒之行,只能称之为善法,怎能名为“戒”呢?

 

回答:戒具有警策身心的功用,从最初受戒、得戒到最终发起随行,都必须具足因缘。戒体与随行皆悉成就,才能名为圆满戒德。我们从最初发心受戒,到最终发起随行,都要与戒的禁恶之义相符,这样才能顺应、成就于本所受的戒体。随行的作戒不能只名为善法,因为它所缘的境周遍十方、统收法界的缘故。

联系我们
地址: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台怀镇普寿寺
普寿寺客堂电话:0350-3354537 13593225901
五台山普寿寺 版权所有 
普寿寺三加一
五台山文化书苑
她在丛中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