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习《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》七十四2023.04.18.mp3
阿弥陀佛,大家好!又是一天相互学习鼓励的时候。
我们继续学习《备览》。通过上次学习我们了解到,由于无作戒体不具备色法的五义,所以说非色。今天接着来看,为何说无作戒体也是非心法。
备览 业疏续云:“言非心者,体非缘知。五义来证。一心是虑知,二心有明暗,三心通三性,四心有广略,五心是报法。”
济缘释云:“释非心中二。初句对简。谓无作业,体非觉知,不能缘虑,与心体异,故号非心。五下反证。心具五义,无作反之。初非虑知,即是上义。二谓顽善,无有愚智迷悟之异,故无明暗。三唯是善,非恶无记。四唯一定,故无广略。谓意根为略。四心六识,乃至心数,则为广也。五是三业造起,故非报法。”
《备览》引《羯磨疏》的文继续说:说到无作戒体非心,是因为它的当体没有缘虑觉知的功能。这一点,可以通过心法所具的五义来证明:一心有缘虑觉知的功能;二心有智愚之分;三心通于善、恶、无记三性;四心有广略二义;五心是业报所得之法。
《济缘记》解释说:疏文在解释无作戒体非心时,主要讲了两点内容。首先,第一句“体非缘知”,相对心法来做简别。无作业体当体没有觉察了知的功能,不能缘念思虑,与心法的体性不同,所以称为“非心”。疏文的“五义来证”以下是第二点,约心的五义来反证。心法具有以上五义,无作戒体则没有,由此反过来证明无作戒体非心。
接着,灵芝律师列出了无作戒体所具的五种义:
一、无作戒体不能缘虑觉知,此即上面疏文第一句“体非缘知”所说的义。
二、无作戒体是纯粹不变的善法,没有愚智、迷悟的差别,所以没有明暗。
三、无作戒体唯属善性,不通恶性与无记性。
四、无作戒体本是定法,所以没有广略之分。心法则不是这样,单说意根,则是略;广说则有受、想、行、识四心,以及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识,乃至各种心所有法。
五、无作戒体是受戒时通过身口意三业的造作而生起的,并非由过去的业因所感招,所以当体不是报得之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