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.9.14(农历8.19)学习《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》四十一.mp3
阿弥陀佛,大家好!又是一天相互学习鼓励的时候。 今天我们来学习《备览》“五戒”中“预习发戒”的“第三支依境发心”。 备览 第三支 依境发心 此支主要说明受戒时如何依所缘的境来发心。 备览 事钞云:“次令发戒。应语言:当发上品心,得上品戒。” 资持释云:“如诸律论多言上品。前引多论,但云增上。彼论又于五十具中,各分上中下心,则为九品。然是通论心之浓薄,亦不明示三品之相。此中欲令受者知心限量,故约文义次第明之。独此精详,余皆不述。劝发唯言上品,故知中下,非是正意。为显上品,令知优劣。” 《备览》引《行事钞》里的文说:其次,教令受戒人感发戒体。戒师应告诉受者说:你现在应当发上品心,这样就能得到上品戒。 《资持记》解释说:如诸部律论当中,大多教导受戒人发上品心。前面引《多论》也说,令于一切境上起慈悯心,便得增上戒。彼论又将五戒、十戒以及具足戒的受戒发心,各分为上中下三品,共计九品。然而只是通论发心的殷重与浮薄,并没有明确显示三品心的相。现在想令受者了知不同的心相,最终得到上品戒,所以约文就义次第说明上中下三品心。这部分内容,唯有《行事钞》阐释得细致全面,其他论著都不曾叙述。虽然有三品发心,但戒师在开导受者时只说“当发上品心”,由此可知中下两品心并非受戒的根本目的。之所以一并说明,是为了突显上品心的殊胜。 备览 事钞云:“毗跋律曰:发心我今求道当救一切众生,众生皆惜寿命。以此事受,是下品软心。虽得佛戒,犹非上胜。” 资持释云:“下品中,言求道者,所期果也。救众生者,所修行也。然虽救生,行有深浅。一不害彼命,二以法开导,三令得究竟度。前不得后,后必兼前。约义推之,初但护命,不令得脱,即二乘心。前云求道,正据小果。中品所修,以法开解,自他两利,度非究竟,卽小菩萨。虽期佛果,行处中间,望前虽胜,比后犹劣。上品引导令至涅槃,同归佛道,即大菩萨行。准沙弥篇三位配之,恰然符合。学者至此,宜须明辨三心所期行果分齐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