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.12.28(农历11.14)学习《佛说无常经》三十一.mp3
阿弥陀佛,大家好!又是一天相互学习鼓励的时候。《无常经》总流通分劝修偈共十二首,目前还剩下三首有待学习。这三首偈通过比喻告诉我们,有生就有死,生离死别是人生的必然。只有佛菩提,才是我们的真正归依处。
我们先来看“路旁树”作比喻的偈子,也是劝修偈的第十首:
这首偈是说人的一生如同匆匆过客,我们只是来娑婆世界当回客人,迟早是要离开的,现在拥有的一切也只是暂时的。就好像在旅途中走累了,正好旁边有一颗大树,枝繁叶茂,我们便坐到大树底下休息。但那里并非久留之处,短暂的休息之后,还得继续赶路,奔向下一段生命旅程。
再来看“群宿鸟”的比喻,即劝修偈的第十一首:
这首偈告诉我们,鸟儿到了夜晚会共同栖息在树上,可天一亮,为了寻觅饮食便各自飞走了。我们与亲眷朋友也是如此。因为过去世的缘今生得以相聚,无常来临时,必然要分离。
《增广贤文》有言:“父母恩深终有别,夫妻重义也分离。人生似鸟同林宿,大限来时各自飞。”父母对我们恩深似海,但终有一天他们会离去;夫妻之间义重如山,缘分一尽,也终究要别离。众生有缘则聚,缘尽则散。知道了生命流转的真相,就不会再去贪图所谓世间五欲的享受,就会珍惜彼此相遇的因缘,也能坦然面对生死无常的到来。
《佛说五无返复经》中有一个故事:
古印度有一位梵志,听说舍卫国的人多慈悲孝顺、奉经修道、供养三宝,便专程前去参学。
一进舍卫国,他看见有父子二人在田里耕地。这时,毒蛇从草丛里爬出来,把专心劳作的儿子咬死了。老人看到儿子死了并未伤心落泪,只是把尸体挪到旁边,简单处理后又回到田里耕作。
梵志看到这一幕很诧异,老人告诉他:“人总归要死,物盛必衰。即便我难过啼哭,又有什么用呢?"老人得知梵志要进城,便拜托他到城里某处,告知家人儿子已死,不用再送两个人的饭了。
梵志心想:这个人性情薄凉,没有慈心,没有谁再像他这样了!梵志入城后将老人的话转给了死者的家人,死者的母亲听后只是答应着,并向梵志道谢。梵志又感到诧异,问道:“你难道不想念你的儿子吗?"老妇人说:“就像旅行的人寄居客栈,离开的时候,主人无须挽留。我们母子关系也是这样,儿子的来去,皆随他自己的业缘,我一点也做不了主。”
梵志听后心想:这对老夫妇,都是铁石心肠。随后他发现,死者的姐姐、妻子以及仆人,对这件事都同样平静、冷漠。
他满肚子不痛快,后悔自己前来求学,于是便往祇洹精舍拜见佛陀,将以上见闻禀白了佛陀。
佛告诉梵志:“这一家人,其实是真正有智慧的人。古来圣人都不能免于一死,更何况凡夫?他们了知生命无常,伤心啼哭对死者没有任何利益。如果想要利益亡者,应该为亡者读诵经典、礼拜忏悔,供养佛及大众僧,这才是最重要的。”
梵志听闻佛陀的教导之后心开意解,如盲人重获光明,欢喜受教,作礼而去。
接着来看“所依处”的偈,也是总流通分的第十二首偈:
唯有佛菩提,是真归仗处,
依经我略说,智者善应思。
“唯有佛菩提,是真归仗处。”这是告诉我们,正因为有老病死的逼迫催使,三界当中没有一个永恒安稳的处所。只有无上佛菩提,才是我们真正的归宿。归依三宝,学佛修行,证得佛的大般若智慧,才能真正解决老病死的问题。